前 言 自2013年3月面世以来,探论经历了由一个临床前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与临床现象相结合发展出来的想法(首发在天涯论坛,现存于探论网站 http://www.tanlunforcancer.net),到之后根据这些想法系统整理发布的理论版《探论》(见探锁的心探论新浪博客5744091419),再到近年来通过患者认可和配合所进行的临床实践(首发于天涯论坛,现存于探论网站),探论走过了从理论到实践,由出生到成长的过程。时间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标准。探论在今天不但还屹立在网络上,而且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知和认可就说明了探论的合理性。这个合理性即是方向,也是探论自我改造和提升的能力源泉。而探论正确与否的终极评判是癌症患者依据探论路径治疗的疗效。尽管探论的疗效定义与主流医学有所不同,但是这个定义最终仍旧是以治疗后生存的延长(包括临床治愈)来衡量的。如果简单地总结起来,探论对治疗“有效”的定义就是两条:1)让可能被治愈的病例被治愈;2)让不能被治愈的病例达到最大有质量生存。能达到这个标准就应该算是“有效”,每100个病例中有80个达到这个标准了有效率就是80%。用这个标准来比较探论指导下的治疗效果和现有指南指导下的主流医学治疗效果就可以发现:探论治疗的有效率更高。这个比较方法既不属于主流医学所习惯的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通行做法(随机分组双盲比较),也不被主流医学所接受,但是这个评价治疗效果的方法才是更接近事实的合理比对(原因在正文中会有详细阐述)。同样使用的是主流医学现有的各种治疗手段(比如放化疗),为什么探论却会有超越主流治疗的疗效呢?根本原因是当前主流医学的整体治疗方案采用千人一策的做法,即让所有在TNM评估体系下看似相似的患者接受指南确定的同一个方案进行治疗;而探论则是在整体治疗方案上采用一人一策的方式对每一个病例根据个性化判断来挑选治疗手段和时机。那么从理论上是哪一种治疗更合理呢?这个问题就需要看患者之间到底是不是“一样”了:在患者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两种治疗模式不存在任何差别。患者差别越大,两个治疗模式之间的差别也会越大。探论之前的理论阐述多次指出在基于病灶影像学分布的TNM体系下看似相似的两个病例在免疫学层面上看可能完全不同。在探论数年的实践中,我们看到的相同病例数目远低于不同病例的数目,就是说病例之间“不一样”是大多数。当大多数病例不同的时候,千人一策从逻辑上就不可能获得一致的应答,因此一定是不合理的。至于多数病例为什么从免疫学角度上看不一样,我们在之前的理论讨论中有过阐述(抗原的特异性,免疫系统的个性化所决定的共存免疫不同)。本篇的大量案例也从实践的角度多次展示这种多变和不同。既然真实世界中癌症患者之间非常不同,而这些不同(比如共存免疫或者肿瘤复制模式)又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时,针对这些不同所进行的个性化应对就一定更加合理。这就是探论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会产生优于主流千人一策的指南式治疗疗效的原因。其实主流医学也是提倡个性化治疗的,但是这个范围至今仅仅局限于对肿瘤的进一步细分所产生的个性化,比如肿瘤复制驱动基因的细分和由此而来的针对某些复制驱动基因的靶向药治疗。这些个性化已经带来了在一些患者身上的明显临床获益。比如肺癌中一部分本来预后很差的患者,由于其复制驱动基因(如EGFR基因)产物可以被小分子络氨酸激酶抑制剂抑制,就带来了这些患者生存期的显著延长。只是肿瘤方面的个性化只是一个方面,还存在另一个主流医学一直忽视的宿主对肿瘤的免疫识别上的个性化。探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认识到这个性化的存在,并且通过临床实践予以展示。在探论数年的实践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个个性化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肿瘤的个性化差异,对很多病例是决定生死的最关键因素。 个性化治疗的前提是需要个性化的定位和判断。治疗的精准程度完全依赖于判断的精准程度。就像是打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个性化的治疗需要做到知己知彼。如果仅仅盯着肿瘤之间的不同来设计治疗就是知彼但不知己。探论强调的就是既要知彼,也要知己。本篇中大量的案例就可以展示这个知己知彼的重要性。主流医学配合肿瘤的个性化治疗也开发了大量的了解肿瘤的侦察手段(比如基因检测),也在临床中使用这些手段来判断解敌情变化。但是对于宿主针对肿瘤的己方力量和状态(共存免疫)就缺乏侦察手段,或者对存在的侦察手段使用不当,利用不足。探论想要做到最大限度的知己知彼就必须开发和利用尽可能多的侦察免疫状态的检测手段。这一点随着探论在过去数年的实践中有一定建树,目前基本上可以满足临床上的需求。这些手段会在本篇中有详细的展示。掌握和利用这些侦察手段是为了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敌我态势的复杂变化。如果没有这些侦察手段,就像是打仗缺少了敌情,下棋看不到对方的出棋,基本上处于被动,是不可能打胜仗和赢棋的。有了这些即时的侦察手段之后如果能够合理使用,就像是出行配备了卫星导航,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快速而准确地定位,然后根据定位重新规划争取的路径,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到达终点。与探论的这个及时的导航相比,主流医学至今的做法就像是根据一个起点和一张不变的地图来选择路径和目的地:有的时候可以到达,有的时候因为中间道路不通而不能到达。千人一策的情况下虽然只有少部分人能走到下一站,但是仍然会要求所有人都走同一条路。这种状态已经存在了数十年,目前仍在继续,看不到自我纠正的迹象。探论经过了数年的实战和发展,现在把一些定理和规律总结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的实时导航系统,用于判断每一个病例的位置和预后,并规划到达这个预后的最佳路径。将这个系统不断地用于实战,并在实战中不断提高系统的精准程度,最终形成一个癌症个性化治疗的新型指南,造福于更多的癌症患者-------这些就是本篇的写作目的。 探论能有今天和明天,我要感谢很多人。最让我无法忘怀并始终怀着惶恐之心致以诚挚谢意的还是那些在探论实践中倒下的英烈。他们是探论的先驱和英烈,因为是他们用生命推动着探论的进步和完善。是他们用生命铺垫了人类医学进步的轨道。这个探论的实战篇是献给他们的纪念。愿后来的所有因探论而获益的患者们能够永远祭奠这些早期做出了牺牲的先烈们。我还想感谢那些相信探论,并愿意抛开僵化的指南冒险帮助探论进行大胆临床探索的医生朋友们。他们当中的所有人都值得尊重和感谢,因为没有他们的帮助,探论在一些最棘手的案例中就失去了前进的可能。他们在帮助探论进步的同时也开拓了专业视野,获得了临床认知上的巨大进步。 最后,我需要解释一下这里经常用到的“主流”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叫?首先我们知道探论与当前占据主导地位的癌症临床治疗思路不一样。为了区别这个不一样,我把当前占据临床治疗主导地位的思路和方法统称为“主流”。这么叫不代表探论是反主流的。探论是基于主流的框架下的一个升维提高。就像是三维空间中含有二维空间,不能说三维空间是反对二维空间的。从看问题的全面来说,探论因为是站在升维度角度观察,会比主流看得更清楚。这个关系就是认知水平的提高。探论也还是在使用主流使用的检查和治疗手段,只是探论更清楚对谁(Who),在什么时候(When),应该使用哪个手段(What),变成了一个个性化的精准医疗。主流也是一直在提倡精准医疗,只是探论能做到更加精准化,个性化的判断,所以在每一个病例回答上面的那三个W的问题。探论的诞生和发展会取代主流,最终变成主流。这也是探论的目的和努力方向。 最后,祝大家能够欣赏探论在这里所展现给你们的一个全新的医疗观和那些色彩缤纷的案例。 |
GMT+8, 2024-9-18 02:56 , Processed in 0.120408 second(s), 14 queries .